本次编程模拟评测中出现了一道很有趣的题目,这道题本身的逻辑对于二三年级的考生来说也并不复杂,但他却巧妙地利用了思维引导,让考生落入陷阱之中。
这是一道流程图题,题目要求“开始输入一个口令,判断口令是否大于3,如果输入的口令大于3就执行‘拍一下手’的程序指令,如果输入的口令小于等于3就执行‘跺跺脚’的程序指令,执行休息程序指令后停止当前脚本。”这道题的逻辑并不复杂,只用到了简单的条件语句。

这道题里判断的给定条件为“口令>3”,满足该条件则执行“拍一下手”,反之则执行“跺跺脚”。所以当选项中的“输入口令=2”出现时,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未满足“口令>3”的所以应该执行“跺跺脚”的程序指令,选项A中刚好将“跺跺脚”的程序指令放在前面,根据调整事情发生的前后顺序,把相关性当成了因果关系,进行巧妙的思维引导,形成符合题目逻辑的假象。但其实在编程逻辑中条件语句可以用来判断给定的条件是否满足,并根据判断的结果决定执行的语句,从而改变代码的执行顺序。

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更重要的是理解分析,先要试着理解问题本身的逻辑关系,而不是直接将问题套进固有思维或已知的知识里,要多一点耐心,将问题拆分,逐步进行逻辑推演,每一次完成程序编写,其实都是一个深入理解的过程。
真正有效的学习课程是在每一个步骤里都融入知识点,以抽丝剥茧的形式,深入剖析每一个知识点,帮助孩子扎实掌握每个知识点的意义和应用,让孩子真真正正的拥抱智慧。